庐山风情:品味千年古韵,领略现代风情
2024-12-12 19:25:27 庐山旅游 庐山雪景 历史文化 九江
一、庐山的悠久历史
庐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传说时代,与大禹治水有着紧密联系。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一记载不仅让后人了解到庐山在古代就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更是为庐山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庐山之名由来已久,相传因匡续先生在此受道成仙,被称为 “神仙之庐”,故而又名匡山、匡庐。汉武帝南巡时将匡续作为庐山神灵予以祭祀,足见匡续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庐山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汉武帝还让平阳公主与卫青合葬起冢象庐山,进一步凸显了庐山的尊崇地位。
从历史记载和传说来看,庐山在古代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文化魅力。无论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是匡续成仙的故事,都为庐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历史名人前来探寻。
二、庐山在宗教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宗教史上,庐山居于独特地位。
庐山是中国道教之始,改造天师道的发轫地,也是道教理论与实践结合完美之地。庐山有着诸多与道教相关的传说,相传早在周代,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屡次回避后无影无踪,后人将此事称为 “神仙之庐”,庐山之名也由此而来。至汉朝,汉武帝还封匡俗为 “南极大明公”。东周春秋时,老子李耳骑着青牛来游庐山,同行的还有骑白驴的方辅先生,老子在此参天地之造化,悟自然之规律,为《道德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东晋时期,葛洪隐居庐山南麓观音崖下,冶炼仙丹,著成《抱朴子》。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建简寂观,并于此整理道教大典《道藏》,使庐山成为中国道教的重地。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庐山的仙人洞作为道教的福地洞天,洞内有纯阳殿,洞旁有老君殿,庄重而轻巧,内供太上老君李聃骑牛雕像。
庐山曾是佛教 “中国化” 的中心,佛教 “中国化” 进程最终也在庐山完成。公元 384 年,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创建东林寺,并将外邦梵文佛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状况相结合,创立了佛家净土宗。一千六百年来,东林寺的净土宗佛教思想影响遍及日、韩、东南亚,成为信众最多的佛教门派。古往今来,众多诗人学者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墨迹和诗篇,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了 “钟声长鸣,香烟缭绕” 的昌盛时期,庐山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南方佛教中心的重要角色。
庐山还是三教合一的演绎之地。陶渊明本是浔阳柴桑人,辞官隐居庐山,代表儒家;慧远驻锡庐山,建东林寺,代表佛教;陆修静常住庐山十年,建简寂观,代表道教。他们三人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也发源于庐山。
西方宗教在庐山也有独特地位,中西宗教曾在此抗衡并交汇。1858 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为外国传教士将西方宗教传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1886 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开始在牯岭传教布道和修建教堂。1895 年至 1920 年间,庐山上的教堂达 13 座,教会派别 16 个。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俄国东正教牧师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也都开始进入庐山,在庐山借地为营,广为活动。1925 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 清真寺。至此,“五教集于一山” 的庐山局面形成。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诺那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等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吸引着前来朝圣、观光的海内外游客。
三、庐山的文化名人
- 王羲之:东晋 “书圣” 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时在庐山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营建别墅。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望族,伯父王导和父亲王旷都是朝廷大员和书法名家。公元 335 年,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生性洒脱的他常与朋友在庐山山南的金轮峰下游玩,被玉帘泉的洒脱与轻盈触动艺术灵感。解郡去官后,他在此修建别墅,隐居金轮峰下,养鹅习字。他为写好 “鹅” 字,在玉溪中开凿池子养鹅,反复练写。还在别墅旁勤学苦练,使池塘几呈黑色,成了洗墨池。王羲之的刻苦练字和超凡感悟,开创了字体流畅舒展的书法新风,其创作的《兰亭序》笔法清丽脱俗,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后来,王羲之调离江州时,把别墅送给西域佛陀耶舍,这里变成了庐山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寺院 —— 归宗寺。
- 慧远:名僧慧远隐居庐山东林寺,开白莲社,聚集名士,使庐山声名愈隆。慧远大师一生八十余载,前半生近五十年辗转奔波,后在庐山定居三十余年,不曾踏出庐山一步。在庐山,他讲经论著,阐发佛理;组织译经,倡导毗昙;与鸠摩罗什进行学术交流;广泛结交,广传佛教。他创建四字真经,推动净土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被后人尊称为 “印度佛教中国化第一人” 和 “佛教净土宗初祖”。他还留下了锡杖引泉解旱情、殿前水池涌神木等神奇感应故事。
-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开创者,多次造访庐山,在石门涧筑精舍,留下多首吟咏庐山的诗作。公元 411 年 7 月 21 日,谢灵运初次来到庐山,与东林寺慧远法师结为忘年交。慧远圆寂后,谢灵运应东林寺之邀撰写了《运公祖师塔铭》等。谢灵运对中国山水诗的开创性贡献巨大,他的作品风格以史传之笔,得江山之助。他发明的谢公屐,成为中国旅游文学史最著名的用典之一。他与陶渊明虽为同时代人,却因个性等原因未能相见。
-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在庐山隐居,写有《庐山草堂记》,留下七十余首诗作。唐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在庐山北香炉峰下修建庐山草堂,这里四时风光宜人。他常与东林寺僧众及友人交游,游览了虎溪、香炉峰、五老峰、石门涧等地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等诗句表明了他闲适逍遥的人生态度。
- 李白:一生五次到庐山,为庐山所作诗歌有二十余首,如《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年少轻狂时初游庐山,留下雄奇壮丽的《望庐山瀑布》。60 岁时,皓首苍颜的李白再次来到庐山,以诗回答自己的一生。李白的庐山诗把庐山的雄奇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庐山成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 王阳明: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关心庐山白鹿洞书院发展,手书《大学古本》《中庸古本》全文送给书院,还在庐山大天池文殊台夜观佛灯,在秀峰撰书《记功碑》,并集门人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四、庐山的重大历史事件
- 庐山守军夜袭日寇告捷:1937 年 8 月 17 日,500 多日军进驻山下高垅乡。庐山守军敢死队趁夜偷袭,共杀死日兵 300 余人。这次夜袭行动展示了庐山守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士气。
- 庐山民众冒死救援美军飞行员:1944 年 8 月 17 日,美援华空军一架轰炸机在庐山南麓被日军击落,地方抗日武装和民众冒死救援跳伞的 7 名美军飞行人员。
-
- 1944 年 8 月,侵华日军已到穷途末路,美国驻华空军加紧轰炸日占区战略要点和交通动脉。8 月 17 日,美国第 14 航空队 18 架飞机从福建建瓯起飞,轰炸赣北日军重要补给线南浔铁路。在完成对沙河火车站的轰炸后,美军一架 B - 25 型 406 号中型轰炸机在黄老门上空约 1500 米被日军炮火击中,右侧发动机起火,飞机向庐山北侧下坠,8 名机组人员不得不跳伞逃生。
-
- 406 号轰炸机上共有 8 名机组人员,其中飞行员卡尔・卡斯特因为第一个跳伞,降落在南浔铁路线以西,生死不明,其余 7 人在庐山脚下赛阳金官桥孔家山一带落地。投弹手泰德・凯文尼因降落伞打不开改用备用伞,在稻田中着地时被刺伤大腿。附近劳作的两位老农帮助泰德包扎伤口,泰德为表感谢,将降落伞割下一块送给他们。
-
- 不久,游击队员们在队长孔繁德带领下赶到,将 7 名飞行员收拢,并搀扶着受伤的泰德向黄老门一带老虎山转移。日军赶到后未找到美军,只能派出大规模搜索队搜寻。老虎山在庐山半山腰,山高地险,日军通常不敢前来。
-
- 由于游击队和机组人员语言不通,中队长孔繁德找来了同乡陈焕文。陈焕文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英文没问题,他的到来解决了沟通问题,成为本次救援中的重要成员。
-
- 在老虎山躲避三天后,游击队见风声愈紧,决定将飞行员们转移到庐山垅。这里是庐山最长最深的山谷,山高林密。19 日晚,游击队员带着 7 名飞行员到达此地的督里前村。但仅过了 3 天,日军就得到消息,派兵包围庐山垅,准备大举搜山。
-
- 都昌国统区得到消息后,派反敌行动大队队长钱浚迅速赶往庐山垅,随后不久,游击队得到将飞行员转移到都昌的命令。26 日晚,钱浚带领上百名游击队员护送飞行员们和翻译陈焕文等人,从最安全也是最崎岖的小径向山南行军,由于投弹手泰德受伤未愈,队员们还要抬着担架在山路中攀爬。历经艰辛,次日早上队伍到达山南。
-
- 日军对山南的控制仅在九星公路一带,无力对庐山山麓及鄱阳湖旁的村镇进行严密掌控。27 日夜,队伍潜伏穿过九星公路,抵达鄱阳湖西岸的神灵湖。这里是鄱阳湖的瓶颈区,距离对岸的都昌多宝乡仅有 5 公里。游击队在湖边渔民处找到两只小船,待到日军巡逻艇过去后,大队长钱浚带领游击队员、飞行员、翻译陈焕文夫妇共二十余人,带着一挺机枪和十二支步枪登上小船,漏夜向对岸划去,其余队员则返回山中。两只小船顺利到达对岸都昌的沙山,即著名的老爷庙区域,划船的游击队员几乎累瘫。
-
- 29 日天亮前,钱浚带领的队伍到达都昌县多宝乡陈浪村,这边已有接应的人员为七位飞行员备好了竹轿,飞行员们坐上竹轿,队伍向位于都昌县三叉港的杨家山星子县政府赶去。
- 杨振宁出席在庐山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1978 年 8 月 17 日,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在庐山召开,同时举行的还有核物理、固体物理、基本粒子、统计物理四个学术会议。到会代表 602 名,宣读论文 318 篇,推出研究成果 254 项。会上,周培源理事长致开幕词,钱三强副理事长作工作报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出席了会议。
- 庐山大火:1947 年 4 月 16 日,庐山牯岭街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居住在牯岭下街 45 号的陈常银警长与同事在家打牌,十一时许,他随手将烟头丢向楼下。楼下是家木器店,木屑刨花甚多,烟头一点即着,火势迅速爆发蔓延。又正赶上暴雨前的干热天气,遂不可阻挡。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七个小时,波及住房千余户,灾民达两千五百余,损失约二百亿。清晨,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将余火浇灭。灾后,陈警长被手下逮捕,并被关押到曾经由他管理的警局中。
五、庐山的历史沿革
庐山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行政归属不断发生变化。
从两汉、三国、吴、晋直至南朝,庐山皆隶属柴桑县。隋时隶属湓城县,唐代隶属浔阳县。五代杨吴时期,以庐山之南为 “星子镇”,隶属江州德化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 978 年),星子镇升为县。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设立南康军,庐山自此一分为二,吴障山北隶属德化县,吴障山南隶属星子县,由九江德化、南康二境管辖,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元、明、清三代无变化。
民国初年,废府制,德化县改为九江县,星子县名依旧,庐山的分隶情况没有改变。1886 年冬,外国传教士上山占地,立石划界,建造别墅,设立 “牯岭公事房”、“市政会议”,并设置巡警。20 世纪初,庐山设立了隶属九江的 “警察分所”。1922 年,改警察分所为 “警察专署”。1926 年,成立 “庐山管理局”,隶属九江市政府。1930 年,江西省政府议决,庐山管理局直属江西省政府。
在历史的进程中,庐山管理机构历经多次变迁。1949 年 5 月,成立 “庐山军事管制委员会” 及 “江西省庐山管理处”。1950 年改称 “江西省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1953 年 7 月改称 “江西省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后移交中南行政委员会,又改称 “中南行政委员会庐山管理局”;1954 年 12 月,复名 “江西省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1955 年 2 月,改称 “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68 年 5 月,成立 “庐山革命委员会”,隶属九江地区;1968 年 11 月,庐山行政区划缩小,改为 “庐山镇”,1969 年 11 月,恢复 “庐山革命委员会”,隶属九江地区;1977 年 1 月,恢复 “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80 年 5 月,改称 “九江市庐山区”,1984 年 5 月,成立 “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一直至今。
1886 年 11 月 22 日,22 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初上庐山。经过仔细考察,他认为庐山长冲谷的地势比较适宜建筑较大规模的别墅群。于是他开始着手 “租借” 庐山牯岭长冲谷地区的工作,经过整整 10 年的努力,终于通过英国领事馆出面,请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施压,于 1895 年 11 月 29 日,由英国驻九江领事馆领事与九江道台签订协议:李德立租借庐山长冲谷一带共约 4500 亩土地,租期 999 年。此后,随着李德立 “清凉” 事业的繁荣发展,牯岭租借地以西的地盘,为配合西方人的生活和建设,也渐渐形成了牯岭商业街及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区。
1946 年 11 月 27 日,国民政府核定庐山管理局工作人员编制。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节京一字第 2109 指令核定,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工作人员编制,计公务员 30 人,杂役 6 人。另设警察所,所长 1 人,其余警员由江西省政府按实际需要核定。
庐山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也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六、庐山的历史文化特色
1. 山水诗墨: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热情讴歌庐山自然美,自晋代以来留下四千余首歌颂庐山的诗歌。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与庐山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多次造访庐山,在石门涧筑精舍,留下了多首吟咏庐山的诗作。自晋代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受谢灵运的影响,纷纷以庐山为题材创作诗歌,至今留下了四千余首歌颂庐山自然美景的诗歌,这些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名作。
2. 宗教文化: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均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佛、道两教把庐山作为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唐代庐山是禅宗重要佛场,还有净士宗等六个佛教派别,“一山藏六教”。
庐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四世纪中叶,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和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建成。此后,佛、道两教都将庐山视为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唐代,庐山成为禅宗的重要佛场,同时还有净土宗、律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等六个佛教派别在此发展。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在于 “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在庐山生根发芽,使得庐山成为宗教的荟萃地。东林寺作为庐山著名的佛教场所,由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创建于公元 384 年,他将外邦梵文佛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状况相结合,创立了佛家净土宗,其思想影响遍及日、韩、东南亚。庐山仙人洞则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洞内有纯阳殿,洞旁有老君殿。1858 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李德立于 1886 年开始在牯岭传教布道和修建教堂,随后俄国东正教牧师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也进入庐山,1925 年,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清真寺,至此形成 “五教集于一山” 的局面。
3. 教育理学:庐山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影响,也是 “理学” 圣地。
庐山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在这里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光辉的一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建立了庞大的 “理学” 体系。由于朱熹的倡导,白鹿洞书院成为儒学主流 ——“理学” 的圣地。“理学” 影响了宋代以来七百年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陆九渊、胡居仁、王守仁等历代著名的理学家,也在这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4. 帝王建树:秦至清代,有三十余位皇帝对庐山文化发展有重要建树,如秦始皇、汉武帝、晋安帝等,历代皇帝视庐山为皇权象征,弘扬儒、佛、道文化。
从秦至清代,有三十余位皇帝对庐山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建树。其中,秦始皇、汉武帝、晋安帝、梁元帝、南唐中主李璟等皇帝曾登临庐山。历代皇帝视庐山为皇权象征,以各种方式弘扬了庐山的儒、佛、道文化。南唐朝廷建 “庐山国学”,唐玄宗建造了赐经亭,康熙赐名秀峰寺。明成祖诏令禁山,保护庐山的自然环境。
七、庐山的历代建筑
- 庐山图书馆:庐山图书馆始建于 1934 年,1935 年 7 月竣工,8 月 5 日举行落成典礼。这是一座三栋联立的中式宫殿式建筑,采用西式别墅石工和结构技术,屋顶飞檐翘角,覆以绿色琉璃瓦,在周边西洋别墅环境中别具中国特色。庐山图书馆由杨达聪自行设计并由其营造厂承包营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曾作为庐山抗战博物馆、庐山民国图书馆等,如今是庐山抗战博物馆。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又称 “抗战宣言”);同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这里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8 年 5 月,宋美龄在这里主持召开全国妇女界抗战座谈会;1938 年 7 月至 1939 年 4 月庐山孤军抗战时期,江西保安十一团指挥部设在这里。庐山抗战博物馆以 “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在庐山” 为主题,设置了很多展厅,介绍庐山抗日孤军和庐山谈话会的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庐山大厦(传习学舍):庐山大厦于 1935 年动工兴建,1936 年落成,是六层高的混凝土建筑,典型的实用主义现代风格。它原为国民党中央党校 “传习学舍”、军官训练团旧址,1946 年改为 “庐山大厦”。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曾在此发表了抗日宣言。建国后中共中央曾三次在庐山召开会议,大多与会代表都下榻于此。1984 年中外合资,改建为旅游饭店,是江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现为三星级涉外宾馆。庐山大厦位于庐山牯岭掷笔峰下,四周苍松翠柏,林阴环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森林、空气浴的理想场所。
- 庐山大礼堂(庐山会议旧址):庐山大礼堂 1935 年年底开工,1937 年竣工。它是石墙钢窗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西混搭风格。由中国工程师高观四设计,上海华申公司承建。建筑主体风格与结构是西方现代的,门脸却是中式的,三座拱门和两个八角窗就像是故宫城门与苏州园林的结合体。庐山大礼堂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因毛泽东在此主持了三次重要的会议,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政治、军事、教育中心。解放后,更名为 “庐山人民剧院”,成为庐山人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于 1959 年、1961 年、1979 年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admin
链接:http://www.apt123pta.cn/cms/detail/index?id=17
来源:庐山旅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庐山旅行,你一定要知道这些!!
下一篇:庐山旅行篇之庐山的秋天
- 庐山旅行,你一定要知道这些!! 826
- 庐山旅游,你应该知道这些!!! 254
- 庐山看雪攻略 245
- 庐山旅行篇之庐山的秋天 199
- 庐山风情:品味千年古韵,领略现代风情 195
- 庐山拍照攻略 162
- 庐山,你必须知道的小众网红打卡点! 159
- 庐山交通攻略 125
- 重生88次:这一次我在庐山修仙 99
- 庐山:四季皆美的诗意之旅 59